红利基础。与农业劳动力密切相关的乡村人地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业劳动力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例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6年的27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由8036下降到6782,推动了我国粮食生产的阶段性转型。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整体上已由长期供给不足到丰年有余,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均得到提升。
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21亿t,进口粮食12亿t,粮食自给率为8392。人均谷物占有量由1980年的326kg增长到2014年的443kg。人均谷物占有量在1978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到2014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在粮食进出口贸易和粮食进口方面,形势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由粮食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粮食的耕地生产率不断提升,粮食作物单产由1978年的2527kg/h2,上升到2016年的5452kg/h2。粮食单产的增加与不断追加的投入密切相关。以化肥施用为例,我国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884万t上升到2015年6022万t,2002-2014年我国单位耕地的化肥投入增加了50,达到2014年的56526kg/h2,而此时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数则仅为13804
kg/h2。
与此相关,高强度和高密度的投入带来的粮食生产资源环境问题不断突出。此外,粮食生产的城乡关系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1978-2015年,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由28下降到10以下,而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上升到439和461,从事粮食生产活动的劳动力比例逐步下降,农业兼业化程度不断提升,进一步带来农民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从以上分析可知,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时代,转变为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时期。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逐渐由“乡土地域”转变为“城乡地域”,粮食生产转型过程成为探析我国乡村生产体系演化,解析乡村转型过程的重要窗口。
粮食生产活动作为乡村生产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地位和功能演变过程深刻影响了乡村人地关系的转型趋势。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转型过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把握未来乡村转型发展脉络、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和通道、理顺城乡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学者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转型发展经验、农业经营体制演变、农业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