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阵烈风阻挡,尤若当初阻挡草原之兵马对大宋的侵扰。
赵桓刚刚站定,似乎有呢喃在耳边响起,似乎有人在问他,太原城是否还在?金兵是否铁蹄南下?大同府拿下了吗?大宋是否安泰?
这种来自灵魂的拷问,赵桓坦然面对,都好,国泰民安。
自己赢了,大宋也赢了。
他在早就摊开的宣纸上,提笔写到。
“夫天下有大勇者,志不能测,刚不能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
“所怀者何?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民族危急,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敌而求大同。”
“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殒后无名。”
“铭曰:呜呼!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兮精魄,安兮英灵。长河为咽,青山为证;岂曰无名?河山即名!”
“人有所忘,史有所轻。天下可期,民族将兴,肃之嘉石,沐手勒铭。噫我子孙,代代永旌!”【注1】
赵桓从宽阔的袖子里,掏出了玉玺,那颗受命于天,代表皇权的玉玺。
此时,这颗玉玺,已经不再代表赵桓这个天子。
而是代表着大宋!代表着大宋一万万的百姓!
代表着千秋万代为抵抗异族侵略,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盖上了这名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烙印,这代表整个华夏文明对他们的认可。
盖上玉玺的那一刻,赵桓觉得自己的手如同千斤之重,这就是责任啊!
这颗玉玺哪有那么好拿?
这是责任!
他要对一万万百姓负责,若是干得不好,自然会有人取了他的脑袋。其名曰:获罪于天。
种师道、种师中、宗泽等一行人都站在了赵桓的身后,看着赵桓,等待着他的命令。
“种师中点五万永定军军卒,出居庸关,围困燕京。”
“宗泽,你率两万禁军从紫荆关而出,策应种太尉。”
“岳飞,你率亲事官做奇兵,前往大北关。防止金兵从燕京府逃窜。”
“张叔夜,你点所有兵马,前往渝关,帮韩世忠攻破渝关。”
“战!战必胜之!不管付出怎么样的代价!拿下太行内七州。燕云十六州才能坦言守住了。”
“末将遵命!”诸大将俯首称是。
种师道说道:“官家,朱家来的那三万人,也一并去吧。在河东路,不安全。”
种师道看过那封信,将门进京之事,虽然不是路人皆知,但是也有人已经听到了传言。
他们再留在河东路,不太合适,出关为国而战,以鉴忠勇。
“种少保所言甚是,刘錡,你率那三万军卒,陪同种太尉一起出关,莫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