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琢磨了很久,也没有个思绪,索性暂且放下。
“李尚书,塘口又没钱了。”赵桓切入了下一个议题,何栗送到京中的札子,朝臣们都在看了。
其实塘口的问题,在赵桓看来,就是大宋朝整体的发展,跟不上塘口的发展速度,作为最合适的港口,塘口的发展速度甚至比津口还要快上许多,它的发展领先于整个大宋朝,以至于塘口无钱可用。
换句话说,就是塘口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宋朝印钱的速度,并且是远远超过,才出现了如此问题。
“官家,户部这边因为今年岳将军突然停了进兵,原来在大鲜卑山矿山的一些投入可以转移到塘口去,这边能挤出来一些银钱。”李弥逊带头表态,既然官家亲自问询,那他要是说没钱,他这个尚书就算是干到头了。
毕竟国帑真的有钱。
范嵊站了出来说道:“官家,其实户部的账面上还有些钱,但是眼下是缺粮,臣听说连黄龙府缺粮,都是岳将军和韩将军自行解决的。臣以为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海粮司,专门管理海粮。”
王禀一听这话眉头一皱,盯了范嵊一眼,这话的挑拨之意,连王禀这根木头都听出来了。
大宋朝控制军队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军卒忠心,地是大宋皇帝给的,俸禄是大宋皇帝发的,军卒们是给大宋皇帝卖命,给大宋朝卖命。
第二个方面,就是粮草上,大宋军队行军的粮草皆来自于大宋朝的粮仓,这自筹粮草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让人不得不想起唐末与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之乱象!
文人这张嘴,看似说好听话的时候,就给人下了一个大橛子。
而且范嵊显然是早就准备好了,这段话的效果简直完美,看似在说塘口之事,但是借着塘口之事,在官家心里埋钉子!
而且有一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效果,这恐怕也是他根本的目的。
赵桓又不傻,手中动作一滞,他当然听出了范嵊话里有话,他伸手阻止了王禀说话的念头,王禀不是这些文臣的对手,他只需要王禀坐在朝中告诉朝臣们,城外有五万个大刀片子等着他们就够了。
他看着范嵊说道:“黄龙府的粮食是赈济黄龙府灾民,岳将军给朕的军报里,此事已经报备过了。十五万粮草由云中、燕京、辽东送往黄龙府之前,宇文相公的札子在朕的案前已经数日了。”
“你说的海粮司这件事,朕觉得不错,商部侍郎陈子美陈少卿,这件事你来督办,海贸毕竟是商部的事,做好和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