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并不管他,而是静等朝廷的回复。
在朝廷的回复到来之前,王丰却已经开始安排交州官吏了,显将各府的知府都安排了自己人,再将要害之地的知县也换成自己人。
王家在岭南也是大族,再加上傅家等姻亲家族的子弟,关系网其实也不算小,再加上惠州、潮州之地原本的官吏对王丰也有亲近之心,最重要的是,交州其实也有许多曾在白鹿洞书院求过学的士子,天然的便与王丰亲近,故此王丰手中并不缺乏人手。
虽然这些人并不是王丰一手培养的,但提拔任用之恩,亲朋故旧之情,在这个时代也是拔除不了的印记,这些被王丰提拔任用的人,等闲也不会轻易与王丰作对。
王丰以战时的权力,持节任命官吏,这是合乎法规的。朝廷即便不满,也从法理上挑不出什么错处。若是天下承平,朝廷自然可以徐徐图之,至不济等官员三年一任满了之后,便调往别处,一举拔除王丰的势力。但如今天下烽烟四起,朝廷自顾不暇,如今被王丰抢先任命了交州的上下的官吏,哪还有足够的时间的办法来交州与王丰争?
不过王丰也没有事情做绝,岭南东道的总兵还是徐豹,梅关的守将也还是朝廷任命的徐彪。只不过招降的叛军,除了岭南西路蒲总兵和交趾道跟随徐鸿儒、赤尸神君继续作乱的兵马之外,尚有四万六千余人,却全都被王丰扣住了,没有一兵一卒交给徐豹和徐彪。
王丰将其中死忠于岭南豪族的一万六千私兵尽数裁汰下来,编入屯垦团,沿着东江、西江和北江垦荒屯田,言明劳作五年之后,便可放还回家。
其余三万兵马则单独整编为一军,名义上归属于自己的水师,实际上却一直训练的是步战之法。王丰准备将这三万人炼成一支精锐的轻步兵,用以弥补自己军中步战实力较弱的缺点。
等到交州之事大致整顿完毕,朝廷的圣旨也下来了。显然,朝堂诸公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还是都看清了交州形势,知道以朝廷如今的实力,无法强行打断王丰染指交州之心。故此不但全盘认可了王丰对交州的人事安排,还下诏申斥了岭南西道的蒲总兵一顿,责令其不可对朝廷大将妄加揣测。
作为惩罚,将蒲总兵的官阶降了一级,不过仍旧还是执掌总兵之职。
同时,朝廷任命了新的交州刺史和三道观察使。新任交州刺史是一个名叫吴钰的勋贵,近五十岁年纪,传闻中颇为干练。而新任岭南东道观察使,则是王丰的老熟人,传旨钦差吴柄。至于岭南西道的观察使,是一个名叫赵集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