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她俩起了头,再经过薛家人的商量,便定下了规矩,想要围观的众人只能站在院子门口,想要进院子,那得收铜板,一日收一文钱,但也不白收,薛家会为每人提供纸张,将每日所教授的新字写给他们,让他们可以课后拿回去温习,课后每人还有一次提问答疑的机会。
只是别的就无法提供了,他们没有毛笔和教学板,只能在用树枝在地上比划。
若是想用毛笔和教学板也可以,同样是给铜板,不过那得在薛家人自己课程结束后才能借用。
薛家人又不会时时刻刻都在念书,课后,这些教学工具便会空出来,他们可以过来借用,借用工具包括桌椅、毛笔、教学板,一个时辰两文钱,但必须只能在薛家的院子里用,不能带出去。
普通人想要在正规的学堂念书,最便宜的,一年也要二两银子的束脩,其他的笔墨纸砚书籍等还得额外准备。
单就一份束脩,算一下,一天就得六文钱,更何况还要其他更为贵重的。
这么一算,虽然薛家这是自家的‘学堂’,不入流的‘先生’,但只收这么一点铜板对真心想要念书的村民们来说还是很划算的。
就算花的再多,去听一天课,再借用个把时辰,一天也就三文钱顶天了,对于想要念书却没有这个条件的人而言,真是极其划算,可以说是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那么为何听一天课才一文钱,而只借用了几样东西,一个时辰就要两文钱呢?
很简单,这毛笔和教学板写多了是会有损耗的,就薛琅静买的这种普通毛笔,就算一个人用,能用半年就顶天了,一支毛笔一百五十文左右,相当于一天一文钱,还有教学板呢,所以一个时辰两文钱真的不算贵。
而且对村人来说,薛家这次做事还很厚道,原本江芊月所有的教学板是背对着院门口,为了让院外的人也能看到,还特意调了个头,让教学板正对门口。
来报名听课的有好几十人,但薛家小院子的地方实在是不够,要想让听课的人有地儿可以比划,总得给划一小块地吧,所以就算已经尽可能地划出更多的位置,最后也只能收十五个。
为了抢这个位置,让自己每天都能报得上名的,每人都至少定了一个月的课。
借用教学用具么,那自然是排着队的来。
结果便是,十五套的教学用具,近乎都是从早晨天刚亮,一直摆到天色暗下,除了薛家人自己上课用的,其他时辰基本不得空闲。
就这么教了一个月,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