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
赵家村不少村民因为多了这些收入,这个年自然也更好过些。
家中有银子的,或许不屑于在薛家做工、或是做的工少。
但人家本身就有钱,日子自然过的好。
家中贫困的、或是没有田地的,好不容易有挣钱的机会,除去一些啥都不愿意干的懒汉,基本便不会错过。
薛家这一年来招人的次数多,给出来的活儿也多,只要稍微勤劳些,积极去争取,多少都能挣到一些银子。
其实,少到只有几百文的那些个反而不是家里人口少的,而是那些不怎么把它当回事的。
真正家中极为穷困的人家,就算人少,只要稍微肯干些,在薛家挣个一两银子绝对没问题。
比如村尾的李寡妇家。
李寡妇家人口极为简单,就她们婆媳俩加个六七岁的孙女。
就仨人,一个老婆子、一个小女娃,外加一位年轻妇人,这一年就在薛家挣了二两多银子。
薛家每次招工,她们基本都不会错过。
若是不需要劳力的活儿,则全家三口一起上,若需要劳力,便让媳妇王氏一个人上。
像是开垦山林、处理瓜子和山核桃,便能全家一齐上。
比如那栽种果苗果蔬,这不是靠纯体力,还需要技巧,只要年轻人肯学,不管是女子还是男子都能做,王氏能拿的银子便不比一个劳力差。
但若是需要体力活儿,这王氏也能做,薛家可怜她们基本没有拒收。
只是体力拼不过男子,工钱自然给的少些,毕竟薛家又不是在做慈善。
就这么着,只要薛家有活儿,必然就少不了这一家三口。
这婆媳俩也是倒霉。
原先在李寡妇的丈夫还在时,她的生活还是极为不错的。
可自从她的丈夫去世之后,李寡妇带着儿子俩人孤儿寡母的,这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
丈夫一走,家中的钱财田产便被丈夫的几个兄弟瓜分的差不多了。
但好歹她还有个儿子,儿子也是赵家子孙,叔伯们抢光他的家产怎么也说不过去。
最后李寡妇请了里正和族长出来主持公道。
在他们的说项下,赵家兄弟们给他们母子俩留了一间宅子,宅门前一小块地,还有三亩中等田和两亩薄田。
李寡妇便靠着这几亩田,拉扯大当时才两岁的儿子。
这儿子长大后很是勤奋,又颇有些头脑,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