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龙所说的大明祖训,这个确实存在,是洪武大帝亲自定下的。
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就曾对我国虎视眈眈。
但由于大唐军队太猛,在白江口一战中,全歼了当时的日军。
打的他们几百年不敢再有非分之想,一直是俯首称臣,还要定时前来朝贡。
元朝末年,各地先后爆发了起义,此时的日本看到中国混乱的局势,又开始有了不臣之心。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派使者到日本,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让日本天皇好好管教那些倭寇;
二是,按照以前各朝代的老规矩,乖乖地前来称臣纳贡。
当时的日本处于混战时期,当得知大明使者前来的目的后,不仅不好好款待,还当场杀了其中的五人。
并把剩余的两位使者关了起来,几个月后才放回。
其中一名被放回的使者叫杨载,他哭着向明太祖痛斥日本人的嚣张行为,希望皇帝能够发兵教训一下日本。
朱元璋非常愤怒,觉得小小的日本竟然敢杀掉大明的使者,这绝对是一种打脸行为。
令人意外的是,在愤怒过后,朱元璋冷静了下来。
他认为天下刚刚平定,不宜再发生大的战争,应该采取休养生息之政策。
于是,大明太祖洪武大帝,强行地把心中的怒火压了下来。
洪武二年,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就下令编纂了《皇明祖训》。
并在祖训中规定了15个不征之国,第一个是朝鲜,第二个就是日本。
对于为何不征朝鲜,这很好理解,毕竟那时候朝鲜一直是藩属国,对明朝俯首称臣。
如此听话的小弟,大明王朝不仅不会征讨,而且还会罩着他。
如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哥为小弟出头的例子。
而此时的日本对大明王朝如此不敬,还公然斩杀了明朝使者,为何朱元璋不发兵灭了它呢?
有人说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两次大举征讨日本都以失败而告终。
朱元璋害怕重蹈忽必烈的覆辙,不仅自己在位期间不征讨,还告诫后世子孙,以后也不要出兵攻打日本,原因真的是这样吗?
洪武四年,朱元璋颁布了一道诏书,解释了自己为何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诏书的内容如下:
“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