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寻常的宝衣,不多见也算不上值钱,给她正好,用作抵御阴风寒气,在合适不过,四季长温,不冷不热,有一些聚灵保护作用,至少凡间武器半点无用。”钟元白解释道。
“小可,快点谢谢先生。”庄俞提醒道。
小姑娘赶忙冲着道士鞠了一躬,左顾右盼,寻找着刚才身着于身的彩衣,却是半点瞧不到。
“好了,别找了,好好跟着庄俞修行,以后就能看到了。”钟元白安慰道,小姑娘还是不死心,又用自己的小手捏了捏自己的胳膊,挺生疼,却半点没感觉宝衣,这才卸了气,乖乖站在一边。
“东西备好,我明早就不来了,好生收着这把剑,会有用的。”李景胜淡淡说道,转过身在无言语,缓缓离去,身影愈来愈暗。
李景胜下了很大的决心把这把剑给了少年,不是不舍,而是这把剑有的江湖恩怨。
接过了剑,就接过了江湖。
钟元白摇了摇手,笑了笑,快步跟上如今有些神伤的师弟,很是明白。
八月初八,清晨。
少年远游出山,踏上江湖。
换上一身简单布衣,背上背篓和一把用布条裹得死死的长剑,牵着身着黑衣的小姑娘,一路北上。
少年时不时回过头,望望北城门,愈发模糊,看来李先生并没有来,没有失望,反而更是轻快几分。
却殊不知云朵中悄然藏着三人,李景胜钟元白,还有桂竹山老城隍。
“多谢李山主。”老城隍很是高兴,五载光阴,少年终是没令他半点失望。
李景胜罢了罢手,笑道,“老城隍不必客气,少年是我学生,我很知足。”
老城隍不言语,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八月初八,出了长佑,江湖上多了一个名为即明的少年。
北上远游,事先从山主哪里置办了通关文牒,方便自证身份,方便去往城县乡郡,文书上所载之名正是即明二字,祖籍长佑郡。
“哥,我们去哪里?”小姑娘问道。
“江湖啊,一直走就好了,我们要去寻找好些的东西、方法之类,回来帮助李先生呀。”少年答道。
小姑娘点了点头,懵懵懂懂,走的累了就趴在庄俞的肩上,休息一会儿;困了,就钻进背篓里,刚刚好,乖乖睡觉,抱着些干粮。
————
流云州紫阳山。
女子慵懒的靠在红椅上,绝代风华,看着刚刚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