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且可以自由购买土地的资本;要限制土地的投资收益率,如果无法用经济手段解决,则要想办法以行政手段迫使资本无法流向土地。
这个资本流向土地的问题,是刘玉当初在松苏改革时候,就无比头疼的问题。
以英国为例。
圈地运动,效果显着,让英国的亩产,从90斤,提升到了如今的130斤。这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而要想再高,就要等1800时代,孟加拉硝石、智利硝石、太平洋鸟粪石大规模贸易肥田的时代了。
以大顺为例。
除了种植经济作物,如果只是种粮食,土地兼并,能否取得英国圈地运动对亩产提升的效果?
实际上,不但不能,此时甚至可能还要后退。
因为,大顺华北地区,伴随着人地矛盾的增加,精耕细作加两年三熟,实质上已经把亩产推向了极限。
为什么一定要考虑种粮食?种粮食是不是说明统治阶层“愚昧、无知”?
因为,满清那群人,发现鸦片利润高,太市场化了,一切向利润看,太无形之手了,然后就来了波“奇荒”。
那么,提升农业亩产的问题,即可不必考虑。
而另一个重要成果,是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无地游民,使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拥有了足够的人口。
而这个成果……对大顺而言,有意义吗?
第三个成果,就是解决了英国的公地问题,确定了土地的排他性所有权。
而这个成果……大顺别说耕地了,就他妈一片折树枝子烧火做饭的小树林子,在一些地方都是排他性所有权了,这个成果更无意义。
第四个成果,是让英国的资本聚集,使得一些土地所有者,得以将货币投入到工商业中。
而这个成果,大顺靠着茶叶、丝绸、瓷器、以及棉布、大黄、黄铜等,也已经解决了。大顺的先发地区的金融资本,缺地主那三瓜俩枣?之前随随便便跑一趟南美,就能弄回来三五十万两白银,从明中期到现在,这地方吃了多少白银?又吐出去几个?白银,或者说货币, 还需要用圈地的方式聚集到少数人手中?
还是那句话。
第一次工业革命,只需要百万人口的规模,其迸发的巨大生产力,就会导致世界步入近代史。
而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要到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工业革命、全面工业化之后,才需要上亿、十亿的工资劳动者。到那时候,这边的问题,才是想办法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