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公,那贼子不能留啊!如果放任他用这套歪理邪说和妖法欺瞒世人,人人争相投到他的门下学习这些邪门歪道,我等哪里还有容身之地!”
中年官员正在那里喃喃自语:“人真的可以逆天?”
这名中年官员姓李,名慎,字长桥,他是前礼部侍郎李之藻的儿子,李之藻与徐光启一样,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翻译著作《天学初函》配合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参与了《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一生翻译了二十余种西方书刊。
可惜,徐光启和李之藻这两位大明最聪明的人,他们都没有来得及看到人工降雨,李长桥仿佛失魂落魄,事实上,他并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如丧考妣,而是对如何人工降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来人!”
“备车,我要拜师!”
“拜师!”
那名中年官员大急道:“长桥公,现在不是琢磨拜师的时候!我们再不尽早行动起来将他扳倒,我们儒家将要面临灭顶之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李长桥摆摆手道:“我等身为官员,自然要弄明白这雨是怎么下来的,尔等放心,这话语权终究是在我们读书人手上,他想压倒我们,没那么容易!”
李长桥才不关心明朝的政治斗争,事实上,作为技术式官员,他已经厌恶了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斗争。
坐上马车,李长桥朝着良乡县境内行驶而去,全旭并没有掩饰自己的行踪,而且他还大张旗鼓,为了这次人工降雨,辽东工商时报还设立了专刊报导。
随着人工降雨这个全民话题的开始,工商时报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内,销售量从一百多万,增加到了二三百万,论起舆论的影响力。
全旭现在凭借着《辽东工商时报》已经可以碾压整个大明的士绅和读书人了。
良乡县的山坡上,全旭扎下了大营,附近的百姓,为了感谢全旭给他们降雨,这些百姓自发的带着自己的为数不多的鸡鸭粮食,或者一些酒水,甚至是打猎到的兔子,山鸡,等等,送到这座山坡上。
甚至一座石碑,在雨中已经被立了起来,这座石碑高约两丈,重达万斤左右,数百名百姓冒着雨,将碑记立在山坡上。
上书:武威侯降雨处,六个大字。
下面还镌刻着几行小字,崇祯八年,顺天府良乡县百日无雨,草木皆枯,民争采草根树皮为食,树皮殆尽,万民坐饥等死。时值四月十三日,武威侯自辽东渡而至良乡,于坡里设营,实行祭天乞雨,申时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