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江左这边也采取和关中相同的表达方式,不再是一次次坐而论道, 同样选择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观点, 有据理力争的,有谋求合作、互引为知己的, 好不热闹。
这般其实已经类似于百家争鸣的场面, 自然为报纸带来了更多的销量,说到底,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百姓还是不认字的, 真正对报纸有需求的还是那些世家子弟, 而他们也一样是某个观点的支持者或反对者, 自然也会殷切的期望能够得到同道中人的响应或者对手的答复。
正是借助着这一次次学术讨论,关中的报纸才能在江左稳稳的占据销量的高处, 而和关中之间没有什么消息往来的本地报纸,被死死压住, 只能被迫接受关中报纸的“指导”,乃至于图穷匕见的收购。
乌衣巷中的世家们,之前也已经意识到了这样可能带来的影响,但是取缔关中报纸只会引起那些兴致勃勃的学者们更大的反对浪潮。
尤其是这些所谓的学者······不但在民间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且还都是十足十的喷子。
乌衣巷中诸公,可招惹不起。
否则稍有不慎就遗臭万年了。
杜英叮嘱道:
“报纸上的报道,还是要遵循如实的观点,尽量要让当事人来发声,而不是报刊替他们发声, 比如这一次劝导流民北上,就要以流民的名义和口吻, 听取他们的意见。
我们第一次组织流民北上,肯定会有很多工作不足的地方,这没有什么需要遮掩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样才更加真实,也便于我们后续追踪报道对于那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由此,才能够让天下人意识到, 关中是真的打算做些什么,并且也真的正在做。”
郗道茂听得认真,已经忍不住掏出来小本本和炭笔写写画画。
这也是都督府上下的习惯了。
得益于眼前的这位杜都督,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冒出来一些发人深省的言论,令人猝不及防之下也只能以这种方式先写下来,再理解。
都督府的办事效率一向很高,命令上下传递几乎不会出什么错误,也是得益于诸如此类的小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往今来的至理名言。
“不着急写,有记不住的地方,余再跟茂儿解释就是了。”杜英微笑着说道。
别人着急记下来,是因为不好再问都督一遍, 但是谁让眼前这是自家的乖巧媳妇呢,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