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豁能够早早地在桓家兄弟中脱颖而出,为仅次于桓温的方面重将,自然有其临机应变的手腕,绝非桓云这种一时无可用之人而被提拔上来的能比。
然而那幕僚沉吟少许,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其实明公看与不看都无所谓了,那使者进来后一路高喊信中内容,此时······恐怕军中、城内,很多人都知道了。”
桓豁一愣,急忙撕开信。
上面只有一行字:
来之易,去之难否?
登时,桓豁脸色大变。
他很清楚广陵城中的守军里面,有千余关中骑兵,而且是当初随着杜英南下的百战精锐。
这些骑兵放在青州军中绝对是能够独当一面、带出来一支精锐斥候小队的存在,所以桓豁其实也羡慕久矣,不过他心里也清楚,能够打造出来这么一把利刃,也是因为关中长期以来奉行精兵政策的结果,而显然这样的策略在大司马府这边并不适用。
军中将领的老龄化和思维僵化一直伴随着大司马府的军队,尤其是一些原本崭露头角却因为前面还有一些老一辈顶着而没有晋升途径的骨干力量都跑到关中那边去之后,大司马府军中这样的问题愈发严重。
桓温大肆提拔任用桓家子弟,自然也有这一份无奈在其中。
因此想要让这些思维僵化的老将们认可并且支持精兵简政,显然是不现实的。
更重要的是,一旦要裁减,这些老将们的部众、亲信、子弟等等,就算不会首当其冲,也难免会受到波及,因此这就直接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换而之,此时大司马府也是一个个将门军阀结合的产物,桓温更像是一个军阀头子,只不过其对军队的掌控力以及个人的威望,更胜过诸如两淮将门的掌舵人刘建等,... ... ?
这也就让桓温至少在关键时候是可以一堂的。
不过军队臃肿自然也有臃肿的好处,至少现在桓豁不需要担心梁郡、历阳等地会直接失守,因为他仍然还在那里留了不少兵马,再配合上本地乡兵,还是有一战之力的,能够坚持到桓豁回去。
关键就在于,桓豁如何才能回去。
谢玄的这句话,明显是在告诉桓豁,这一千骑兵,或许守城不行,但是只要分散开来、四处出击,一定可以让桓豁不得安生。
偏偏桓豁手底下的骑兵基本都被抽调北上前往青州战场了,还真的对付不了这些关中轻骑。
因此从此地撤兵的路,定然是充满艰难险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