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提出了“谈”,这让一众会稽王府属官们齐刷刷看过来,性子急躁的甚至差点儿拍案而起。
所谓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现在的朝廷,刚刚和杜仲渊在关中谈完,又去荆州谈,试问下一次是不是就要在淮南、在建康府城下谈了?
总是和谈,朝廷还有什么能拿出来给杜仲渊的?
三公九卿给了,难道要给九锡,还是和亲?
不对,和亲已经和过了······
想到这一点,官员们更加尴尬,因为在此之前的那一次谈判,大家就已经在思考封王的可行性,只不过最后谢石的谈判还算顺利,虽然是在朝廷的底线上跳舞,但是实际上朝廷为了能够争取到缓冲的时间,哪里还有什么底线?
只要杜英不直接打出来造反的旗号,封王······并非不能接受。
现在还要和谈的话,不是封王就是给九锡了吧?
无论是哪一条,都已经等于朝廷向世人传递一个潜台词:
朝廷对于杜仲渊最后一点儿掌控力和制衡力也没有了,躺平了,爱谁谁吧,就等着杜仲渊入主建康府了。
毕竟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做的,一旦给了,那么朝廷有嘴也说不清,甚至后人还要说一句,想要禅让就禅让,想要负隅顽抗就负隅顽抗,你这般进进退退的,当真不厚道。
“先谈吧,一边谈,一边向荆州两座城池增援兵马和钱粮。”司马昱缓缓说道,“至于能谈出来什么,倒是不重要。”
既然不打算谈成,那么漫天许诺,到时候实在不行倒打一耙就是了。
大王大概是这个心思,而属官们一时半刻也的确想不到其余更好的办法,形势就是这么个形势,谈一谈说不定还能拖延些时间。若是就这么直接往荆州运送钱粮兵马,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那么下一个问题自然就变成了,让谁去谈?
众人心中的第一个人选自然还是谢石,上一次长安谈判,总归是没有把朝廷的裤衩都赔进去嘛!
因此在这个人选上,就连并不是很愿意看到谢家独大的王府属官们,也表示赞同。
关中都督府早就已经设立了通事馆,而朝廷的四夷馆按理说正对应通事馆,可是总不可能让主管外事的大鸿胪带着四夷馆的人去和杜英谈,那是几个意思?
把朝廷的郡公、车骑将军当蛮夷来看待?
所以属官们也觉得索性朝廷也设立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