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就开始有人在这其中做出取舍了,不见得还会全力倾向于参见科举。”王猛接着说道。
“那至少也是几十年后的事了,观念哪里有那么容易改变?”杜英笑道,“而且华夏从来都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民族,所以有喜欢弄潮的,也有喜欢稳扎稳打的,后者风险少,但是拿到手的都是实打实的。”
后世的经济再怎么腾飞,去参加考试的人还不是挤破脑袋?
所以这倒是王猛想多了。
不过师兄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所以会看到这一步、有疑问,也是能够理解的。
王猛犹豫一下,补充说道:
“除此之外,工商发展愈快,未来朝廷肯定也不可能处处指挥、时时指导,商贾和工坊主会逐渐成为工商继续扩张的真正实践者。
而本地的官吏又毫无疑问会成为决策者,那么如何才能防止这两者之间的勾结?将原本的好事变成坏事?”
杜英缓缓说道:
“人逐利,此天性也,只能疏导,不可堵塞。
因此尽可能的提高官吏的待遇,且多多任用年轻人,与合理的调动、频繁的监察以及听从民意反馈相结合,判断是公正还是不公。师兄意下如何?”
王猛颔首,补充道:
“至于律法方面。
战事当前,则任何贪婪作乱、为祸一方、吃拿卡要、上下其手者,皆国之蛀虫也,除之而后快,以正军心民心。此乱世当用重典。
而和平之时,当张弛有度,虽皆不可放过,但也要依据律法而行,视其罪责高低而判。
现在关中律法在这方面还有缺失,未来还需要动用刑部修缮法律,并且单纯依靠刑部和监察司可能还不足以承担起从抓捕嫌犯到审讯论罪,再到最终判罚的整个过程······”
“廷尉?”杜英直接问。
王猛提出的这个问题虽然超越了这个时代,但是还没有超越隋唐。
隋唐时的大罪要案,都是三司会审,即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如今刑部是刑部,监察司相当于有了更多实权而不只是风闻奏事的御史台,但大理寺是不存在的。
大理寺的前身就是九卿之中的廷尉,只不过现在已经沦为荣誉官衔了。
王猛点头说道:
“可以,以监察司负责查证、以刑部负责抓捕和最后的看押,而廷尉则负责中间的依法审讯,如此才能让三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避免勾结袒护。”
想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