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藻皱眉说道:“陛下,倘若是这般的话,仅靠赈灾行署的协助,只怕也未必能将此事办好。
直隶所辖府州县众多,特别是诸县,不说开设的这批学堂,需要多少教员,仅仅是支出的粮饷,就是一笔不小的数额。
这还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年年都要支出。
毕竟招募那些破产群体的子嗣,想让他们缴纳银子进修,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况且这些破产群体,先前从没接触过圣贤之道,只怕他们的心里多有抵触,叫他们的子嗣在身边,帮衬着……”
崇祯皇帝眉头微皱,李之藻所说的这些,都是很现实的事情,大明可不比后世,没有普及基础教育。
那绝对是文盲遍地走。
进修教育,对于底层百姓来讲,是很奢侈的事情。
叫他们掏银子,供养子嗣进修,远没有待在身边,帮衬着减轻些压力好。
再者言就算不收取任何费用,想要吸引这些群体的适龄子弟,到直隶各处开设的诸学堂进修,就必须要叫他们见到好处。
管饭是必须的。
学了后,以后能谋取生路。
不然按照这些人的想法,学不学都那回事,还不如老实待在身边,帮着家里减轻些负担的好。
大明如果想要开民智,必然是一条满是艰难险阻的路。
读书,不是谁都能去触碰的。
“这些棘手的问题,的确要逐一解决才行。”
崇祯皇帝沉思许久,皱眉道:“朕想到一些思路,卿家先听一听,到时卿家再酌情完善和增补。
其一,先以保定、天津、广平、真定、大名几地为主,毕竟这里安置的破产群体最多,在各县筹建起一批初阶学堂。
其二,在赈灾行署的协助下,将各县募集的适龄子弟,各县治下有皇庄的,暂安排进皇庄学堂一起进修,治下没有皇庄的,则在县城择地筹建学堂。
其三,凡是进学堂进修的子弟,包管一日三餐,除此之外,等他们以后学有所成,学堂会安排他们谋生,其中表现优异者,每年发放奖学金,他们的出路会更宽广。
其四,安排京师大学堂的读书人,其中表现欠佳的那部分,去各县出任学堂主事,凡是能坚持三年者,通过每年一次的考评,有机会擢县学教谕、训导,表现优异者,可擢府学教谕、训导等。
其五,命这些学堂主事,在各县招募科举无望的儒生,分担非学科的课业,比如启蒙、识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