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种子不是拿来就能用。
温度、降水、气候,土壤,全都能够影响产量,在大理能够丰收,不代表在中原能种植,冒然推广,可能导致百姓颗粒无收,必然引发无穷祸患。
朱元璋也没想到,自己随口说出去的气话,沈炼不仅完成了,而且完成的颇为合理,考虑到了各种情况。
这小子真是个人才啊!
不行,咱要看看你的本事!
“沈炼,你刚才说,气候水文能够影响产量,不知如何推广稻种?”
沈炼心说这个太好办了。
虽然沈炼不懂如何具体操作,但知道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两个字。
——试点!
沈炼稍稍组织语言,随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回禀陛下,可以在不同州府选择最能代表那处州府特点的田地,分别进行耕种,对比各地的产量。”
朱元璋道:“详细说说。”
沈炼道:“以杭州为例,选择杭州最常见的田亩,正常插秧除虫收割,根据田亩产量,查看哪部分有问题。
气候干燥的州府如何?
气候湿润的州府如何?
什么样的土地适合栽培?
何处州府能够一年两熟?
这么做虽然有些麻烦,但能快速总结出最佳数据,让户部做出总结。
另外,由于育种较少,负责此事的官员不知缘由,能减少弄虚作假。
培育出种子之后,由于当地官员已经种过数次,有丰富的经验,能更好的推广给百姓,让百姓快速接受。”
朱元璋闻言心中惊讶。
沈炼的建议看似离经叛道,实际上极有道理,甚至能用到更多地方。
比如某些政令不知是好是坏,可以找处州府进行试验,查漏补缺。
分析问题的时候,中间的过程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结果,是冷冰冰的数字,人会骗人,但数学不会。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好就是好,坏就是坏。
朱元璋问道:“沈爱卿,你的建议非常不错,朕要多多思索,你回去给朕上个奏折,就按照……那谁……按照茹太素的标准,明天早晨呈上来。”
沈炼:你特么在开玩笑么?
茹太素?
想玩儿死我你就直说啊!
朱元璋接着说道:“奏折内容务必要严谨、详实,不能胡乱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