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武则天增设糊名,改进了一部恩科,广纳天下贤才。
科举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个新玩意,李渊没琢磨明白就甩一边儿懒得理会,在位数年统共就选了几十个人,李世民却稀罕的把它捧起来,擦擦干净放上明堂,希望有朝一日真正能够“野无遗贤”。
科举对于武则天来说是个培养自己党羽的手段,她肆意的使用这个直接对天子负责的人才选拔机制,在位期间破了整个大唐科举选人数量的先例,发掘了一批撑起整个朝堂的中流砥柱。
到了李隆基时期,糊名制却被再度取消,科举的权柄下移,“野无遗贤”成了笑谈,武则天大批量选拔人才留下的隐患“冗官”问题也尾大不掉久久无法解决,紧跟着天子九迁,乱世纷沓,科举制一度退出大唐的历史舞台。
……
弹幕密密麻麻的占满了整个屏幕,在激烈的争论之中,终于落下了尾声。
当金光在那白衣诗仙的正上方灼灼生辉,绘下铁画银钩的两个大字时,场上的二人都笑了起来。
苏轼是遗憾又带着洒脱的朗笑,李白则是潇洒又带着些许小骄傲的哼笑。
“我李白与人斗诗斗酒还未输过!小子,你也别难过,输给我,不丢人!”
苏轼哈哈笑,“不丢人!不丢人!”
与此同时,这场诗赋也渐渐画上了尾声,科考场中的人数已经再一次锐减了一多半了。
苏轼从场上下去之后,迎接哥哥的苏辙表情分外复杂。
“哥……你平日里果然都是在谦虚让我和爹的吧?”
苏辙扪心自问,刨除爹不说,哪怕是自己也绝没有那个和诗仙李太白一较高下的水平啊!!
苏轼挠着后脑勺,笑的有点心虚,“哈哈、哈哈哈,今日也不知为何,一站上那个台子,就觉得文思泉涌啊!”
台上,李世民已经在叉着腰笑的舌头拐弯四处嘚瑟炫耀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李白是他带来的大才。
刘彻不忿之余脸色有点黑,倒是嘀咕了两句,“……还好没脑子发热把那个姓司马的老头儿带来,否则我老刘家真是不用要面子了。”
嬴政瞥了正捏着笔麻爪显然没什么自信的李斯一眼,冷笑了一声。
隔大老远的李斯心里毛了一瞬,委屈的简直嗷出声了。
且不说他们这诗文的格式跟先秦时完全不太一样,再者说他可是个法家的——法家的啊!!
谁家编律法的得会写诗啊?怎么法律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