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芸跟着“大队人马”进入工坊内,只见前院一排排的长条状房屋已经修建好了,一些工匠正在安装门窗。
在屋子里面则整齐摆放着一些纺纱机,随即黄芸等妇人便被分开,每八十人为一队,一排长屋只进一队妇人。
“真大啊!”
黄芸迈步走进第二排的长屋内,只见里面都是贯通的,数十架纺纱机整齐的排列着,每架纺纱机的旁边还放着已经开包的棉花。
此外在屋内每隔一段距离,就摆放着一个木桶,里面装满了水,听一旁跟着指挥秩序的人说,这些水桶是用来“消防灭火”的,毕竟纺纱工坊内棉花众多,一旦着火就是灭顶大事。
“每人找一架纺纱机坐下,等待口令再开始纺纱。”
“试工开始后,一炷香时间内,纺纱最多、最好的留下,大家开始准备吧。”
黄芸急忙找了一架纺纱机,坐在跟前的椅子上,忽然被眼前的纺纱机吸引住了。
“这是什么纺纱机,怎么如此奇怪,从未见过?”
屋内的纺纱机都是刘炀亲自画好图纸,然后请工匠进行改良的,而改良的蓝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珍妮纺纱机”。
历史上英国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在1764年发明了这种新式的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和产量。
珍妮纺纱机和旧式最大的不同,就是这种纺纱机将纱锭改为竖着排列,只用一个纺轮带动。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改动,但是却极大地提高了纺纱的效率。
其实此时大明也有多锭的纺纱机,而且还不止一种,但是刘炀知道的种类中,都是横置纱锭的,而且最多只能排列五个纱锭,江南那边用的最多的,好像就是这种五个纱锭的纺纱机。
当然刘炀肯定大明一定也有竖置纱锭的纺纱机,而且绝对有效率强过珍妮纺纱机的存在,只不过因为满清文字狱等暴政的原因,以及永乐大典等传世古籍的失传,许多明代的珍贵技术和机械都失传了,刘炀也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刘炀只能采用后世网上已经“烂大街”的珍妮纺纱机,用了十几天的时间造出了上百架,光是打造机械的费用就足足花了七百多两银钱,让账房主事郭文朔很是肉疼。
书归正传,一名管事模样的男子走了进来,大声宣布试工开始,黄芸等妇人纷纷聚精会神的开始忙碌起来。
黄芸只纺了一会儿,就惊讶的发现了端倪,这种奇怪的纺纱机在纺纱的时候,只需要转动纺纱机的大转轮即可,大转轮会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