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人才过滤器?
弄得厂长头疼,每天大量精力纠缠在处理打架斗殴里。
有那恶霸工人“咔哧”把车间主任绊倒,还说,“咦咦咦,没过年你给我磕什么头啊?你腿有毛病?”而车间主任敢怒不敢言。
还造成厂里有一种“废物嘲笑宝物”“锈铁嘲笑真金”的风气也很不能让人恭维,即毫无本事白吃饭的混混、半文盲,反倒瞧不起、鄙夷具有真本事的业务骨干、科技人才。让人看着她们就跟阿扣似的,而她们却浑然不知还自我感觉良好得不得了。
竟发生了一个草包科长利用职权克扣全科室人员的年终奖据为己有的怪事。草包科长的理由是她的贡献最大(其实是弄虚作假虚报自己成绩,把科室其他人的成绩都算到自己身上)。这一下全科室人员炸了锅,纷纷向上反映……到最终作假暴露,不得不退回多拿的奖金,还落得个“要钱不要脸”的坏名声。此草包科长对业务一窍不通,是凭着跟劳资科长的情人关系被推荐上位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象也极其严重——谁干出成绩了出于嫉妒大家就群起而攻之,非把你搞臭才后快。
当讨论一位科技人员的革新成果时,众人群起而攻之,把此成果说得一无是处、一钱不值,硬把革新成果搞黄了才都气顺了。
厂里搞了一场技术大比武也因人员素质问题弄黄了。盖因邀请本厂几个技术权威担当评委大错特错了(应邀请外厂的),这就造成几个技术权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他们虽然没有参赛,但凡见到有黑马冒出,就唯恐威胁到自己技术权威地位,于是联手*黑马,使之不能出头。造成有的黑马愤然退出比赛。
还是国家茅盾文学奖的评法好,邀请的评委都是资深评论家,没有利害冲突,才评出了莫言的作品《蛙》等获奖,也就才有了诺奖的诞生。试想如果纠集一批作家当评委会是什么局面?不打破头才怪。那《蛙》也肯定会被批得体无完肤,遭遇淘汰。
曾有一个科研所评先进,因为谁也不愿别人得先进,就都把票投给了通讯员,通讯员高票当选先进。
厂里大量公物丢失,价值一万多元的照相机不知去向。
若干年后,这个厂破产倒闭了,职工自谋出路,每人每月仅领205元救济金,苦度岁月时苦中作乐,互相戏称“205,吃了没?”
““205,寻到下家了没?(指就业)”
做一总结就是:只因厂长错用了一个劳资科长,使其成了个“人才过滤器”,多年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