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拟定盟约的叶应武和梁炎午等人还是要考虑未雨绸缪的,所以在两国的边境保持了一百多里的缓冲地带。这种缓冲地带在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出现,而且其在军事上的作用很大,能够及时的给予防守一国对方进攻的消息,从而可以做出充足反应。
反正这一百多里地中主要都是一些不服从真腊或者德里苏丹国的小部落,叶应武当时着急北上,南洋的明军也需要维持地方稳定,自然没有功夫去管这些小部落,所以还不如直接将这一片地空出来。对于鲸吞整个南洋的大明来说,多这一块纷乱之地,还不如少一点儿麻烦。
叶应武虽然不是那种知足常乐的人,但是是一个知道限度的人呢。而显然德里苏丹国也有着大约相同的打算,所以满口答应了。毕竟他们的主要对手是伊尔汗国,也确实没有军队拿来收拾这里的小部落。
这也就使得中间这一块地方成了不折不扣的三不管地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利益的驱动下,商人往往有着很大的毅力前去那些别人不愿意涉足的地方以谋求更高的利益,甚至有一些商人本身就是探险家。
在另外一个时空中的“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实际上就是拓展商路的过程,哥伦布远航的目的也是为了找到马可·波罗描述“满地黄金”的印度和中国。
而此时,大明的商人和打着赤色龙旗的商队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这个时代的哥伦布和他的船队。德里苏丹国是大明的盟国,同时也是天竺北方一个响当当的大国,有国家的地方就有生意,只是可惜德里苏丹国的位置靠北,很难直接通过海路抵达,而在天竺南侧的海岸线上又没有像样的港口能够拿来转运货物,所以一些商队干脆直接过西晖镇,继续向西穿过这不过百里的缓冲区,前往德里苏丹国。
虽然这缓冲区之中的小部落们对于德里苏丹国和之前真腊的占领都颇为抗拒,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欢迎前来做生意的人,毕竟他们也需要生存,穷苦的生存条件并不可怕,但是在这种荒芜之地急需很多物品,之前因为真腊和德里苏丹国的封锁、压迫,一直都短缺,但是现在大明商队带来了这些物品,并且不是为了统治他们而带来的物品,这些小部落自然表示欢迎。只要是诚心诚意来交换物品的,他们并不会加害,甚至还会派出人手保护,将商队送往下一个部落。
结果就是真腊和德里苏丹国用军队没有办到的事情,反倒是让大明商队用物品交换办到了。这些小部落虽然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