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最后那道策问的题目是刘彻自己亲自拟定的。
题目是这样的:朕观三代王治,惶惶如日,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帅俾。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凤鸣岐山,河洛出图,真乃圣治也!惜乎子孙不孝,致有桀纣之暴政,幽王之昏聩,社稷倾覆,宗庙崩坏,岂不令人痛哉?今朕获承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唯恐朕之不敏,以羞先帝遗德。
朕即不敏,往思三代先王,日思夜寐,为止所济。倚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
朕闻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撅有我师。
诸公皆贤达良士,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必有能教朕者。
简而易之,这其实是一道空泛的国策问政。
若以文字来看,似乎更适合嘴炮党发挥。
但,这却是刘彻挖的一个陷阱。
原因很简单,刘彻提了桀纣幽王这些坏典型,然后用这些坏典型问士子们,朕该怎么避免犯下这些家伙一样的错误呢?
倘若有人巴巴拉拉的扯什么德政仁义,那他就要大错特错了!
因为在汉室,天子是不可能有错的!
假如天子错了,那么错的肯定是这个世界!
在汉室,大臣可以劝谏,甚至可以犯言直谏,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绝对不能让皇帝有错。
所以汉室臣子的奏折在劝谏的时候,都会以‘臣xx昧死以闻’开头,用‘臣愚所不能明陛下之意,顿首死罪,伏维上奏’结尾。
看到了吧。游戏规则就是这样。
就连丞相在劝谏的时候,都要用昧死以闻来铺垫。
你一个士子。居然敢说天子有错?
皮痒了还是活的不耐烦了啊?
汉太宗孝文皇帝的除诽谤令,限定的对象可是只有不识字的农民……
所以前世颜异反对盐铁官营。给张汤上了点眼药,这些都没能动摇他的地位。
但是,当颜异跳出来质疑小猪的白鹿皮币,认为这个东西是错误的时候。
他就被腹诽了。
刘彻记得很清楚,张汤是这么给颜异定罪的:这货居然在听到有人评论陛下的诏命的时候,没有说话,嘴唇却动了,这肯定是腹诽啊,应该处死!
然后颜异就被处死了……
堂堂大农令。两千石大员,就这样憋屈的被杀了。
满朝上下,却没有一个人敢帮他开口。
因为,颜异破坏了潜规则——天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怎么可能会有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