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维尔德洛夫作为列宁的得力助手和忠实信徒,在思想上继承了这种理念。以数年的试验和摸索为基础,苏俄政府于1933年正式废除了“新经济政策”,开足马力朝着“全盘集体化”的目标驶去。在1933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1934年就增加到了27%,1935年为59%,1936年为64%,1937年为70%,1938年达79%。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苏俄政府实行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强行将没收的富农财产转为集体农庄公积金,并把富农驱逐出本区、州,不准其加入集体农庄。为了促使集体化运动开展,政府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这句话用来概括苏俄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成效是再合适不过了。就在苏俄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目标基本实现”的1938年,粮食产量却只有1931年的72%,低于粮食自给自足的底线,这不仅仅是因为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因为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侵犯了中农利益,而且不给富农出路,导致各地农民强烈抵制,甚至毒死牲口、烧掉粮食。据统计,在集体化的过程中,有数以百万计的农民被驱逐,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病弱妇孺,在流放过程中丢了性命,还有大约六成的马匹、七成的牛羊以及八成的猪在强制推行农村集体化的过程中被报失踪……夏树一行人沿途参观了许多集体农庄,虽然它们无一例外地向来访者展示出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优越性,可劳动者们的强颜欢笑和库存物资的掩人耳目却逃不过精明人的眼睛!
1月份的阿尔汉格尔斯克港正处于封冻期,在参观完这里有限的工业设施后,一行人遂北上前往此次旅程的最后一站,摩尔曼斯克。1899年建港时,这里只是个偏僻荒凉的小型海军基地,1916年连接俄国腹地的铁路通车后,摩尔曼斯克真正发展起来。作为俄国北方唯一的终年不冻港,如今的摩尔曼斯克已然成为一个人口近百万,烟囱与吊机林立,仓库和厂房遍布的大型港口城市。
近代沙俄海军总体实力不弱,但舰艇不像英国本土舰队或德国公海舰队那样集中,而是分散部署于北方、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四大海区。在日俄战争中,实力并不占优的日本海军便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采取逐个击破战术,先歼灭俄国太平洋分舰队,后挫败俄国波罗的海分舰队和黑海分舰队抽派舰艇组成的第2太平洋舰队,导致沙俄海军元气大损。此后直至沙俄覆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