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浸在角色,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竟然别有感触。
并且,苏世安所体会到的,也不是只有黑暗的东西。
角色有着复杂的人性,他立身于黑暗,却又在黑暗渴望光明。目前的苏世安,虽然时常会与黑暗面共鸣,但那更加宝贵的光明一面,却也随着剧情进展,在他身相应而生。
身为捕快的责任感,那份忠肝义胆,那份不愿被黑暗吞噬的意志,那颗不会被磨灭的光明之心……所有的种种,为了演好这场戏,都是苏世安必须去体会的。而这也好,在他心里播撒下了一颗光明的种子。而他也随着角色一起,一天天的浇灌着这颗种子生根发芽。
正义与邪恶,黑暗与光明,在真实与虚幻间彼此交织,又彼此相融。苏世安扮演着这个角色,好像也完成了一次人生的蜕变。
参演这场话剧,对他还是有着很大收获的。
一方面,每天忙碌起来的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去关注柳茉。
另一方面,他好像在这个角色,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意义。
话剧演出的前一天晚,墨凉城专门转发给他一篇章。
他说,想推荐你看看这篇章,写得较肯。
章的标题是“再谈捕快殉职案——关椴真的亏欠苏世安吗?”
这个标题,有些刺眼。但让苏世安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在他心里那种逆反的情绪,好像真的消退了很多。至少,他已经可以心平气和的看下去了。
正如下。
笔者当年也曾关注过轰动全国的“捕快殉职案”,只是当时大众讨论的重点,都在于牺牲捕快的儿子关椴,很少有人关注这起事件里的另一个关键人物,也是主犯的儿子苏世安。
近期的天宫门战争试炼,让这两个热点人物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
他们都长大了,但童年的阴影,仍然伴随着他们。
在战争试炼,苏世安曾经提出过一个在日后引起热议的话题,那是“关椴,你欠我的,你欠我父亲的!”
这个说法,旁观者初听来很是荒谬。作为罪犯家属,又有什么资格堂而皇之的指责受害者家属?想必,这也是苏世安在事后遭到大量炮轰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我们尝试着转换一种思维角度,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会有这种迁怒心态也无可厚非。
我们想说服当事人,必须先理解当事人的想法。
那么,关椴是否真的亏欠苏世安呢?
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去判断。是我们如果把关椴这个人物,从整个事件里拿掉,又会怎么样。
按照苏世安的主张,“如果没有关椴,他的父亲可以逃掉”,好,我们先假设真的是这样,他的父亲从追捕下逃掉了,那么逃掉以后呢?
只有三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