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硅原料、芯片设计、架构、晶圆加工、封测,以及相关的半导体设备,国内都还处于任重而道远的状态。
实际上,2000年前后,中科院计算所就开始了国产芯片设计研究的道路。
从2002年研发出的最早国产 pu“龙芯一号”开始(龙芯和汉芯不可混为一谈),龙芯系列处理器芯片就一直对标 tel、ad、ib 等国际顶级巨头。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中用芯片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但因为芯片只是计算机这个非常庞大的复杂系统的核心,没有周边配套设备的跟进,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十分艰辛。
上下游产业链,几乎没有任何掌控在手上。
从硅原料(芯片用的电子级高纯硅)到晶圆厂(官路商途里恪少的产业),从架构到设计、制造,从核心设备(光刻机、蚀刻机)到封测,国内都还处于懵逼的阶段。
因为魔镜的缘故,赵子明也算对整个产业链有了深入了解和思考,越发感受到其中差距,简直让人绝望。
甚至说,已经不单单是烧钱能解决的了。
但是,不烧钱,肯定解决不了。
当然,对于这种局面,国家是不会坐以待毙的。
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在200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究竟能不能成功,还要靠个人的奋斗。
对于有野心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个人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历程。
只有穿透未来的迷雾,才能真正的乘风破浪。把握国家大势,才能如鱼得水。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交换,数字集团从英特尔手中换回荷兰阿斯麦公司的光刻机名额,努力迈出艰辛的一步。
虽然要到2017年才能交付,但是前期的工作,还是要提前做起来。
厂址设计、人员招聘、生产线调试等,一年的时间还真不一定够。
仅仅是“无尘室”的要求,就能花费巨大的心血,因为现在的晶体管实在太小,无尘室里不允许有直径超过05微米的颗粒,里面的空气每分钟要过滤10次。
虽然截止到16年4月,国内晶圆厂也不过是两三家,但预计今年年底,将会突破十家,台资和外企疯狂布局大陆,和合资汽车有一拼。
根据赵子明搜集到的信息,大家清一色选择12n生产线,对于人才的争夺,不可谓不激烈。
数字集团唯一的优势,就在于阿斯麦公司的光刻机。
芯片良品率取决于晶圆厂整体水平,但加工精度完全取决于核心设备“光刻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