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变化,从手套到手环,前进的可不止一点。可以随身携带,不会像其他产品使用的眼罩、电极贴纸或光线和声音那样,扰乱睡眠,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这是天才的一跃。
“直接梦境”手环,仿佛外星产品,就这么凭空出现,赵子明第一反应就是怀疑,毕竟科学是讲究逻辑的,不可能毫无征兆,一款划时代产品必须有长期的积累,需要无数人的前仆后继,不可能一拍脑袋就出现。(\\www.zslxsw.com//)
不过,根据高永研解释,他了解到,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人们就一直对清醒梦境展开科学研究。在80年代,一位名叫斯蒂芬·拉贝奇(stephenberge)的心理生理学家提出了一种诱发清醒梦境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追踪人的眼球运动来确定他何时处于快速眼动状态,并利用低音调或闪烁的红光向睡着的参与者发出他们正在做梦的信号,从而达到“清醒梦”状态。
高永研自幼对此感兴趣,一直探索研究,连学业都为此耽误,之前没有条件,现在有了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如虎添翼,受斯蒂芬的影响,迅速做出了突破性的成果。
赵子明把手环凑到眼前,仔细观察了一下,黑色腕带加一个食指盖大小的电子元件,外表就和普通手环一样,平平无奇,没有任何高科技之处。
据高永研透露,手环也有监测心率、记步数等功能。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无需启用任何蓝牙wifi,有100%独立设备(离线),一旦检测到手机可以访问的网络(手机将自动共享),就会将数据上传到手机)。
赵子明很好奇,这小小的一个东西,是怎么实现科幻性的功能呢?
要知道,在现实的科学依据中,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该产品可行。
高永研解释了很多,原理之复杂以赵子明的头脑,也没搞清楚,不过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
“产品的运作是基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听到酸梅下意识地流口水),简单来说,让你一做清醒梦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在梦里。”
之所以要求佩戴三个小时以上,是为了检测各项身体指标,通过人工智能模拟运算,以适应个体的需要,同时在佩戴过程中,会偶尔震动一下,让潜意识中适应“这是在现实生活中。”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手环通过特定的频率引导人们进入梦境,当检测到re(快速眼球移动)状态时(说明这会儿应该在做梦),立刻通过震动,把人“半叫醒”,却又不彻底醒来,但足够让人在梦中意识到这是在做梦。但梦,还在继续。
赵子明记得很清楚,高永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