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五谷,一天不吃会饿,几天不吃便会死,但儒家却空谈心性,留下种种祸害,而且偏重于那些官宦子弟传承,无法潜移默化,与百姓更是渐行渐远。”
“佛道两者都讲究修炼自身,有余力这才顾及万物,在治理上天生不及儒教,但却可以用来辅助。而在死生得失、喜怒哀乐之时,用来解释消除忧虑怨恨,比儒教要快捷数倍,对于打动无知的百姓更加容易。但如今道佛都不知适可而止,因为过分而成患,佛教四万八千寺,道家炼长生丹到害人害己,都因此而生。”
写到这里,寥寥数字,却精炼万分,写出了核心理念,把这三教的缺陷说得清楚明白,到此为止,甚至已经是一篇奇文了。
字在精而不在多,正如前朝曾有一次科举,仅仅凭借着八个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便成为科举状元,名动天下。
不过对楚云亭来说,这仅仅只是点题破题而已,还不足以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理念。
点题破题之后,他必须要指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是替帝王答,如何治理三教,如何治理国家。
这才是文题里的真正之义。
一时间,楚云亭笔走龙蛇,精神如同恒河沙数一般,闪烁浩如云海“圣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同,取自君子和而不同;不相,取自有教无类。所以圣人之道,从来都是包容万千,如同大海涛涛,不会去强迫一致,允许众道分立,这也是佛道儒三者并立这么多年的缘故。”
这是楚云亭对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解释。
他往昔之时阅读众书,读书万遍,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体会。
许多人都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若是不同,就不必在一起筹划,但若是这样,这就是把圣人之道当成一种小道,私道。
这甚至是违背和而不同的本义。
论语里提及君子和而不同,是指保持和谐关系,不必苟同对方,而不相,便是无类,有教无类,无论任何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而教。
所以这句话,在楚云亭的理解,便是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是楚云亭的理论精髓,只从断句的位置,便可以见得分明。
随后,楚云亭更是文字浩荡,奔腾呼啸,写出了最后几句“唯有深通其道,取三者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方是堂堂正道。”
“如此,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瞬间,楚云亭甚至感觉到,自己体内的精神,一下子凝固起来,绽放出无数的光泽,如同史诗一般大气磅礴。
这是继承了他所有智慧的一篇作品。
楚云亭从来没有感觉到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