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同盟,因此英法一直就不敢轻易扩大同盟范围,以免引发连锁反应。
在奥斯曼帝国掌权者眼里,奥地利帝国是第一号对手,其实原因特别简单,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必然是在欧洲方向取得开拓,而在神圣同盟战争、俄土战争之中,奥斯曼帝国丢失了在巴尔干半岛太多的土地,国内存在强烈的复仇意愿。
相对来说,北非除了埃及,原本也只是势力范围,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统治。而英法两国并未直接切割奥斯曼帝国的直接利益,相反却在一些事情上可以有所合作。
此时,奥斯曼帝国的战略重心完全对准了欧洲方向,一门心思的想要在奥地利帝国那里寻求突破。这既符合奥斯曼帝国所拥有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环境,也是奥斯曼帝国的内部政治变动导致的。
在第二次科普鲁律改革失败后,科普鲁律家族的权势并未收到影响,反而进一步的扩大。那是因为在内部的竞争中,阿玛尔的父亲法佐取得了对兄弟侯赛因的完胜。
可问题是,法佐已经不再年轻,尤其是最近几年,精气神越发不如以往,还经常生病。其早就有了传位的打算,而接替其位置的人,必然就是阿玛尔。早在三年前,这就初见端倪安,担任埃及和西奈两地帕夏的阿玛尔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维齐尔,主管外交与经济,按理说,一位维齐尔应该在奥斯曼帝国首都工作,但是阿玛尔没有,他依旧在塞得港。
阿玛尔的意图很明确,要确保埃及与西奈两个重要的行省控制在自己手里,这是他的基本盘。很显然的是,长久以来,在政治上展现出不错天赋的阿玛尔在用人方面一直存在问题,他没有一个真正信赖的人。
绍杰不断的向阿里通告奥斯曼帝国所面临的处境,而阿里也很快就明白过来绍杰的办法。
在突尼斯掀起冲突,奥斯曼帝国必然支援军队,而在奥地利的牵扯下,主力是不会动的,只能动用埃及行省那支效忠于阿玛尔的私军。而面对欧洲殖民者,阿玛尔要不把抽调埃及新军支援突尼斯,要么就是把阿里的军队撤到埃及。而只要战争一起,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阿玛尔,只能仰仗于阿里,有帝国在旁边敲边鼓,阿里获得埃及新军实权的可能性相当高。
而实际上,阿玛尔也有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在埃及方向主动发起攻击,但这主动挑起战争的行为,很显然会招致奥斯曼朝野的非议。这个办法就完全不具备操作性。
阿里通过这些,也就想明白绍杰此行的目的,如果自己这边不挑起事端,阿玛尔为了掌握埃及的同时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