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常消耗的9个月。
虽然这个标准低于上次打战前的12个月,但是受经济发展影响,储备的石油提高了近20倍!
当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样是为了操控国际油价。
总而言之,在经过周涌涛这届政府的努力之后,帝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降低到了一个无关痛痒的程度。
在理论上,帝国进入战争状态后,本土生产的石油就能满足战争消耗。
至于控制波沙湾南岸产油国,除了波沙湾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之外,主要是为了操控国际油价。
当然,不管要不要控制油田,都得占领伊拉克。
问题就是,把重点放在南边,还是说直接攻打伊拉克的首都?
最初阶段,主要针对的是解放科威特,所以草拟的作战计划,全都以在伊拉克南部地区作战为主。
在由丁镇南起草的几份作战计划当中,最多也就只是攻占巴士拉。
按照这个目的,动用2个师的兵力也就足够了,甚至不需要深入内陆,围绕科威特打一仗就行了。
虽然在做出调整后,兵力也由最初的2个师增加到了3个师,除了陆军的第7装甲师与第17装甲师之外,还加上得到增强的第5陆战师,此外还有高巨王国的一个装甲旅等盟军部队,但是跟所要承担的任务比,这点兵力投入根本不够看,甚至无法保证能完成全部作战任务。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地面战争只能分阶段进行。
这至少是大部分官兵的观点。
不过,这跟另外一个要求产生了冲突。
如果把地面战争分几个阶段,哪怕是2个阶段,比如首先解放科威特,矮攻打伊拉克的首都,都绝对无法在帝国当局规定的1个月内完成主要作战行动,也就是占领巴格达等主要城市。
在理论上,只是解放科威特,以及占领伊拉克南部地区就需要1个月。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丁镇那提出,不在科威特投入太多地面部队,直接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军。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直捣黄龙!
在拿下巴格达滞后,就能够逼迫其他地方的伊拉克军队投降,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大规模作战行动的时间。
不过,也不是说不在科威特那边采取行动。
在丁镇南制订的作战计划中,将由陆战队在科威特那边发起佯攻,负责牵制部署在该方向上的伊拉克精锐部队。
关键就是,用在该方向上的部队,其实只有2个营,而且都是合成步兵营。
在整个8月份,陆战队的头号任务是让那些运送第5陆战师的舰船前往达曼港,在夜间把装备卸下来,并且赶在天亮前伪装起来,然后由军列送走,确保不让敌人发现联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