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把配方交出来了,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李牧亲手制作之外,其他人制作出来的,与李牧所演示的,和所听闻的都不一样。爆炸的效果,虽然不能说是没有,但也就是听个响,真正的实战意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半点。
他想看看,李牧在绝境之下,能不能把杀手锏掏出来。为此,他还在辎重补给里头,为李牧添加了制作的原料,如果骆驼谷的事情是真的,李牧造出来的东西,有天塌地陷之能,那么这种可能改变未来战争格局的东西,就必须得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世世代代掌握在大唐。
一个强盛的大唐,才是李世民的初心。为了这个目的,任何的代价,他都可以付出,眉头都不会眨一下。
……
平叛讨伐齐王,兵不需要全部从京城地区调拨,粮秣辎重当然也不需要,由沿途官府调济,户部在账上勾兑一下就成了,也就是减免赋税,这样最是经济实惠,可以节省很多沿路运输的损耗。
不过还是有一些特殊的物资,是需要从京畿地区调运的,比如床弩和投石机这种远程重型武器,这是地方府卫并不具备的利器。
运到灞上码头的床弩和投石机各八具,别嫌少,这已经很多了。要知道,在李世民征战天下,与山东群雄对垒的时候,唐军还没有这种东西呢。
“这码头不小嘛!”
说话的人姓唐,名观,正是与李牧走了个对头,李牧到了苗疆,他到了洛阳的唐观。在洛阳没碰见李牧,待了俩月待得都快要眼睛冒金星的唐观。李牧如今已经到了齐州,身边一个帮手都没有,李思文又已经回到了定襄,需要辎重物资转运,找不到空闲的人手了,于是让唐观出来,领了一个总管的名头帮忙督运。顺带也发挥一下御用笔杆子的作用,把沿途遇到的事情,写成报道,到时候好在《大唐日报》和新近创刊的《洛阳日报》上连载,让后方的百姓也能知道前线的事情。大唐第一位“战地记者”,由此诞生了。
在码头上参观了一番,唐观回到装载器械的地方,吩咐军士,道:“陛下征讨叛逆,是为了天下的安定。这码头既这般大,我们的军船占据上半段码头就足够使用了,中间设卡,下半部码头交予民船使用吧,免得扰民。”
那小校听了,迟疑道:“总管,我们的军船的确用不了整个码头,可……平叛事大,万一有所……”
唐观笑道:“放心!齐王李佑,蠢笨如猪,成不了事。何况还是面对我大哥,我大哥那是什么人啊,对付齐王这种家伙,放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