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瞿秋白等文人志士都曾在这里工作或生活过。
道路两侧多为殖民时期兴建的欧式建筑,风雨飘摇,梧桐百年,在动荡乱世中建立起来的花园洋房,时至今日变成城市景观,个中滋味复杂难言。
与山阴路相比,这里呈现出竭然不同的气质。光那一份身处繁华都市的宁静已然难能可贵,游人很少,本地人也不会经常光顾,偶有的汽车也仅仅是路过,整条被深宅大院推起来的街道自有一份恬静和贵族气息。
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档,苍翠的梧桐用尽力气伸向蓝天,从枝叶间射下的光芒也附带上优雅的味道。
走遍全世界,现在能吸引自己的不只其形,还有建筑本身蕴含的一种气质。一二层和最上层外立面采用水泥仿石墙墙面,中间几层红砖铺面,只是普普通通的建材,却巧妙搭配出古朴和雕琢的美。
气质源于技艺,细看砖的铺贴方法、勾缝都是极讲究的,有许多变化在里头,是线条和立体的呈现;浑然一体的阳台承担着建筑中画龙点睛的一笔,罗马柱类似于古建的斗拱,是支撑和装饰作用的,是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的重要特征。
更是时间的作用。时间,赋予了它斑驳的外在痕迹,也留下了丰富的、永不磨灭的人文气息。
继续往前走,一座纯白色建筑在四月的翠色里跳出来,有着少女般的清新,也似着婚纱的新娘。它的美,不光是岁月的作用,岁月在它的身上未曾留下多少痕迹,是一种悠雅和高洁的美,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感觉。
方寸的阳台,是自然的恩赐,阳光、空气,清风的吹拂,花鸟的呤唱;也是爱情的桥梁,一个倚栏风情万种,一个窗下英姿翩翩,上演着罗曼蒂克的爱情传奇。
行走是一种舒适的漫步,可以细细欣赏每一座建筑、每一个人。建筑是静态的景,景里有人,就多了份鲜活的美的气息。这份鲜活,不是来自本地人,而是时时遇见的欧美人。这些人中,不是着正装的职业人士,而是日常生活的那种。
迎面一对夫妻推着婴儿车,两个孩子兴高采烈地跟在后头,阳光从梧桐枝叶间轻轻洒在他们身上,投下了温馨暖意的影子;骑电瓶车的男子总是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嘴角微微上扬,一阵风地过去,扬起了几片梧桐树叶;自行车是路上最多的交通工具,各种发色下,是一道美丽的彩虹……
来到巴金故居,黑色的铁皮门里,一种舒适的绿,还有别致的韵,漫向身来。爬山虎爬满了灰色细鹅卵石的外墙,青绿色的木窗,窗下的几盆绿植,一派静谧的古典韵味。
步入居室,由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在看到墙上巴金先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