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杨禄明不是没有看见玉帛的后面还有内容,只是当他看见长端帝所说关于子君的终极计划时,下意识地就开始推演,发觉皇帝的猜测才应该是真相。
这个真相太过于反转,让他一时之间过于震惊,以至于完全没想到接着再往下看。
此时,经三皇子提醒,不用看内容,他就知晓长端帝所指的,是何人了。
杨禄明的脸色有些煞白,双手颤巍巍地捧着玉帛,如有千钧。
嬴莹于她,只能算是半路相识,从十二岁开始,就一直带在身边。
按理说,因为嬴莹特殊的身份,所以注定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会太过于熟络。
一层薄薄的师徒情谊,便是全部。
即使朝夕相处,杨禄明想将其视为己出,终归也无法完全忽视掉对方的身份——既贵为郡主,又是罪臣之后,还被剥夺了皇室姓氏。
可是人都有这么一种习惯,一个人,一个东西,在你身边久了,你就习惯了。不管你是对他有好感还是厌恶,总之这个人或者物就在那里。突然,有一天,说要把嬴莹送到华夏,杨禄明的内心一下就觉得有些复杂。
是难舍难分吗?
很明显还没有到那个程度。
那些年,他倒的确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师傅,传道受业解惑,一样不落,细心栽培。
硬要说除了师徒之情外,还有点儿什么的话,可能就是杨禄明对嬴莹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同情。
他知道嬴莹父王当年的那场叛乱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对于其命运的颠沛流离充满着唏嘘。
当然,这并不是说杨禄明是个多么有善心的人。比如那些同样参与叛乱致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普通士兵,他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伤春悲秋了。
所以,当嬴莹再次回到山中小楼,他突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心情。
这种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是他真的想要对嬴莹好,另一方面又是刻意为之,想弥补些什么。
在他自己都还没有理顺之前,嬴莹又立马封王拜将,更是让他凌乱。
但有一点,他的内心还是清楚的。
那就是,无论如何,这个自己的女徒弟,他要庇佑她,直到自己死去的一天。
在那个夜晚,长端帝和自己终于敲定了终极的计划,明白大势已去,他便顺势提出,让嬴莹和唐否尽快完婚,唯有那样,即使自己也死于这场战事,至少这三个弟子,也算都有个着落了。
唐否成为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