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久之,他们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他们就能办族学,请优秀的老师,培养他们的子弟,让他们读书科举,日后当官掌权,改换门庭。”
“等他们的子弟考中之后,这些人会说是祖宗庇护,是他们造福乡里,积累德行,子孙有了福报。还会说是文曲星下凡,他们天生的富贵命,士农工商,他们就是比普通人强,一切都是命!”
“弟兄们,这是最大的欺人之谈,如今朝廷更加过分,准许士绅豪强编练乡勇,还准许他们设税卡,收厘金。假如真的让他们做成了,这帮人又有权,又有钱,他们会干什么?他们会抢走所有的土地,让大家伙都成为他们的佃农。你们一年辛苦,收入大半都给了他们,结果连肚子都填不饱,更不要说其他的了。”
……
魏琮等人作为弟子,钻研柳淳的秘籍,十天之内,能让代王和肃王的兵马,尽数归心。
师父亲自出手,那效果就更不用说了。
柳淳先给这一百人讲解,渐渐地,听课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竟然超过了五千人,许多寻常百姓都来了。
柳淳讲到了第二天,就下令一百名亲卫出击,将五个最臭名昭著的士绅就揪了出来,当中历数罪状,然后下令砍头示众!
当手起刀落,鲜血喷出的一刹那,百姓欢声雷动,一口怨气,吐了出来。
瞬间,前来投靠义军的青壮就达到了数百人之多!
柳淳趁热打铁,公布严格的军纪,不许士兵搅扰百姓……另外针对一些恶名不大的地主,柳淳派人要求他们,将多余的土地拿出来,并且降低地租,切实改善民生。而且柳淳还鼓励地方的佃农组织起来。
士绅不是能组建乡勇吗,他们也组建民兵!
如果地主敢违背承诺,就动用民兵,民兵不行,还有义军撑腰!
这几条措施下去,义军已经不再局限于荣县了,从县城向乡村铺开,所到之处,都得到了百姓的欢迎。
威远、内江、资县、资阳,甚至包括嘉定州,青神、仁寿,都出现了起义的苗头,义军烽火,已经烧向了成都府。
杜思贤出去了七天,等他从富顺赶回来,已经完全都傻了。
离着荣县还有几十里,就有拿着长矛兵器的民兵,四处巡逻,见了他们,直接给拦住盘问。
“你是什么人?”
什么人?
老子是杜思贤!
是我打下的荣县!
你们这帮龟孙儿,不认识老子了?
还真别说,他们就是不认识,等了好半天,才有熟悉杜思贤的人赶来,确认了身份。
“哎呦,杜头领,你可算回来了!”这个大汉瞧四周没人,才压低声音说“我跟你讲啊,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