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尼劫难的虚影复制品,弥勒佛却也深陷其中,一时半会是难以恢复过来的。
事实上,不说此刻弥勒佛已经深陷其中,不能自持,即便是弥勒佛能够保持清醒,怕是不去彻底经历一次九九八十一难是不会舍得出来的。
至于王肃,却是三人之中最为危急的一个,情况却是出乎预料的糟糕。
从根本上来说,就算是掌中佛国用来对敌,释迦牟尼佛也不可能让自己的神通成为杀人的工具,所以说掌中佛国虽然有些针对思想的弱点甚至是拷问本心,但是却不会把人逼到绝路上来。
但是到了王肃身上则就不然了。儒门修士虽然正气凛然,浩然正气天下无双。但是所谓史笔如刀,口诛笔伐,很多时候他们反而是逃不脱自己的门槛束缚。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天地君亲师!
忠孝礼义廉!
儒门的道德尊则规范之所,比起佛门四大戒,八大条是犹有过之。
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然则,世间的取舍却不是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说明的。
不说岳武穆的忠君与舍生,因为岳武穆对于天地君亲师的轻重态度和先期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严重矛盾了。
儒门大贤,真正应该效忠的不是天子,天子天子不过是天下万民之子,真正应该负责的却是天下万民。
即便是不说后期,三国时期,武侯出征岐山,也有被司马仲达以反间之计谋划,被后主一纸诏书召回京城的事情,可见其中的利害。
若是面对如此抉择,王肃也不外乎是进退两难。
若是再加上奉旨而退就要舍弃城中百姓,王肃面对的困难就更加严重了,究竟该何去何从?
这还仅仅是忠的问题,古语有云,忠孝不能两全,忠义不能两全。基本上,用到这种说法的时候,不是要大义灭亲就是要割袍断义,个人的荣辱自然是不可能超越集体的安危的。
但是若是用到这里,是不是王肃他们都要为汉室陪葬?
这明显又是和王肃此刻的行为相违背的。但是从古代先贤的角度来说,核心的问题却并不是忠,而是仁。
从仁义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在意的并不是君主的好坏,否则,天下儒士不是都应该归附到仁义著称的刘皇叔旗下了吗?
他们更多的也许是应该关注在一个君主对下属人民的贡献上。
穷兵黩武,穷征暴敛的这种君主自然不可取。所以曹Cao虽然是Jian雄之称,但是他不管怎么说也是为国家人民做事情的。别的不说,屯田这一项就是划时代的贡献。
但是回过头来再说,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